资讯导语
近期,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我国中小学不久或将“人工智能”列入教学课程,“编程”可能成为未来教育的一大亮点。值得思考的是,国家推行这项“规划”究竟有哪些缘由?其意义又包含哪些?阅读本文,便见分晓!
资讯前言
“人工智能”的研发绝对是当今科技领域的**焦点,它的实现将预示人类的发展进程步入一个崭新的台阶——人工智能时代。在科技领域,技术人员从未懈怠过人工智能的研发,其中较为成熟的当属谷歌(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于2015年推出的AlphaGo(俗称阿尔法狗),其战胜围棋九段选手李世石的精彩博弈激起社会各界的哗然,而人工智能所蕴含的无限潜能更是引发全世界的瞩目。
着眼当下,我国人工智能的研发水准相比国际顶尖之流稍显逊色,面对信息时代发展趋向智能时代这一大环境,我们就必须加大重视并积极付诸行动。为此,近期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旨在将“人工智能”作为课程归入中小学教学体系中,奠定我国未来长远布局。那么,这个“布局”到底如何开展?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又包含哪些?欲知详情,请看本文。。。。。。
战略规划
由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无法较好的迎合“人工智能”的萌芽,中小学适应这一改革存在诸多困难,为此国务院印发的这份《规划》文件中明确给出了“三步走”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设置人工智能课程,推广编程教育
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帮助他们更有效的掌握多元化的知识,助力孩子健康成长,《规划》也选择迎合这一点。学校将顺应“全民智能教育”的安排,在中小学现有的教学课程中尽快增添“人工智能”这一版块,通过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与宣传、开展人工智能竞赛以及组织种类多样的人工智能创作活动等专业课程,不断深入并推广编程教育,促进学生们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提高孩子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于2017年秋季开始,遵循《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明文规定,已将小学的科学课程重新调整为一年级起步,其要求小学一、二年级每周都得安排不少于一课时的课程,而三至六年级则保持原样。从小学起点开始逐步强化“科学”意识,这无疑具有长远意义。
(二)加强“硕博”培养,深入创新“人工智能+X”模式
为进一步加强并完善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布局,《规划》中明确指出设立“人工智能”专业的必要性,要推动该领域在一级学科中的建设进程,在国家规划中的试点院校内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并增加在这一学科上硕士与博士的招生名额,尽快提高学校整体的人工智能教育水准,塑造更多高品质人才。
此外,国家还大力支持各高校在原有教学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这一领域,加速形成“人工智能+X”这种复合专业的创新模式。稳固传统的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以及传媒学等基础学科,使人工智能这一新学科能更好的融入其中营造“一体化”的教学氛围,同时着重培养高水准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人才与专业团队,带动整体的教学热情和技术实力。
(三)推广智能交互式教育,开放研发平台
除常规的人工智能教育外,《规划》中还强调要拓宽人才培养的多个渠道,真正实现全面化的人工智能。首先依靠智能校园的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流程的实际应用,以学习者为核心,营造交互式教育环境,推送精准且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努力实现日常教育乃至终生教育定制化目标。
其次,要拓宽科技创新基地的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并完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设备,将人工智能研发平台面向社会公众,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求学兴趣与研发欲望,通过小环境与大环境的互相结合,提高人工智能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使其更为普及且深入人心。
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