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将建成全世界台大吨位、集多功能为
  • 市场分析
  • 2015-06-16 13:30
  • 来源:中国液压网
  • 标签:
  •   “十二五”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青海省将装备制造业作为十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重点培育,采取整合重组、引进培育、支持创新等举措,加强装备制造企业与省内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联动发展,大力推进装备工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了以数控机床、环卫设备、专用汽车和非标设备等为核心的特色装备制造业体系。6月10日,记者从省经信委获悉,2011年至2014年,装备制造业行业增加值连年增长,2015年1月至4月增长36%,连续多年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青海省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明确园区定位、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大力整合装备制造企业和生产要素,加快建设西宁、乐都装备工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降低制造成本,提升综合竞争力。

      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至2014年,全省装备制造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88亿元,年均增长22.4%;实施了青海装备制造业服务体系建设、石油钻机、重大型数控机床制造搬迁改造等项目,有效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先后实施5个国家数控机床专项,机床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数控机床产量占全省机床总产量比重上升。目前,全行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极大提升了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此外,青海省的680MN多功能模锻压机机组挤压模锻热加工生产线具备挤压、模锻和多向模锻三种功能,是全世界**台大吨位、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模锻液压装备,为国内首台首套应用于锻造行业的多功能大型设备。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国家对大口径火电/核电用管的生产空白,提升我国超大型锻压设备设计、制造及安装能力。

      下一步,青海省将加快推进装备制造行业上规模、提质量、促转型。完善大压机相关配套产业,支持加快机床产品结构调整,支持专用汽车等行业扩大规模,积极推进电动汽车、乘用车产业发展,对主机、整车制造等带动性强的招商引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将创新金融服务,引导金融信贷机构和省内专项资金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将科学运用“大数据”的集成效应,支持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对企业研制和使用首台重大技术装备给予奖励。

      另外,青海省将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把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作为青海省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着力点,积极争取国家差别化政策,支持青海省依托“向西开放”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快行业发展,让多元化的“青海产”“青海造”走向国际市场。

    相关资讯
    • 2018年仪器仪表行业增速将达9 这些需求将爆发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2018年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复苏,但不确定性因素始终存在,美国政府美国优先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对[详细]
    • 追赶机器人“四大家族”
        导读:中国国产机器人市占率从2013年的26提升到了2016年的33,三分天下有了国产机器人的一份,但依然是跟跑者。从搬运、码垛、焊接等生产活动,到读报、陪护等生活活动,再到排雷、战斗等军事活动,机器人时代正在来临。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自动化装备。按照应用领域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详细]
    • 机器人智造 从“有”到“好用”
        虽然,像《复仇者联盟》里钢铁侠这样的战斗机器人目前仍旧停留在科幻电影里。但作为20世纪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以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为主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生产等各种领域。其中,工业机器人与工业大规模生产息息相关,能提高效率、削减生产成本、提升品质、降低能耗。从2015年《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开始,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已进入高速的追赶期,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加速向高端产品[详细]
    • 国家资源库先导工程二阶段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培训会议召开
        5月14日至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重庆市举办了“国家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先导工程二阶段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培训会议”,为各省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及经验分享。为了实现“十三五”期间全国重点用能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不低于15、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不低于18的目标,国家发改委开启了“国家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详细]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