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产业升级路径
  • 市场分析
  • 2016-10-26 16:17
  • 来源:中国液压网
  • 标签:
  •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竞争力

      总体上,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力在逐步提升。从国际竞争来看,2015年中国工程机械产品进出口总额223.4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89.78亿美元,同比下降4.11%;进口额33.67亿美元,同比下降21.4%,贸易顺差为156.11亿美元,比2014年增加1.05亿美元,中国工程机械在境外主要市场上的份额在持续上升。从国内来看,市场占有率也是不断上升。混凝土机械本土品牌市场份额从10%上升至90%,挖掘机市场仍然以外资品牌为主导,但是随着国内厂商实力的增强,自主品牌挖掘机也在逐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虽然取得上述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行业营业收入持续下滑。从2012年开始,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结束了20年的高增长,销售收入出现下降,2015年市场销量继续收缩,其中挖掘机、装载机和起重机销售分别下降37.7%、51.1%和29.6%,并且单机价格也明显下滑,造成行业营收大幅下降,总体处于亏损状态。

      2.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仍然较弱。一是国产主机在质量方面还是逊于外资品牌,比如装载机,国产品牌使用两三年就需要大修,而一些高端品牌可以用七八年,甚至十年。二是核心技术并未完全掌握,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行业大部分利润贡献给了外资高端零部件配套商。三是国内企业研发投入不够。卡特彼勒2012年的研发投入达到25亿美元,而三一集团的研发费用达到50亿元人民币就已经是国内之*。

      3.产业链协同水平低。全球**的整机企业不仅拥有巨大的生产规模和销售收入,而且在产业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它们与供应商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供应商关系,而是一种生产网络中控制中心与职能者之间的协同关系。与之相反,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产业协同水平低。调查显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在供应链各业务环节的集成运作方面,现场物流环节的集成运作覆盖率仅为38.1%,在物流、加工配送、财务结算等方面的业务协同覆盖率仅在30%左右,对于供应链物流动态运转层面的集成应用还相对缺乏。因此,随着产品全球营销网络的渗透和产品营销模式的创新,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亟需加强产供销集成,提升产业链的协同水平。

      4.同业之间恶性竞争。部分制造企业采取了降价、延长保修期、低首付的销售政策,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增加了行业整体的经营风险,影响中国挖掘机械行业发展。造成这种恶性竞争的原因,一是产能严重过剩,二是市场机制不规范。

      工程机械产业竞争力升级途径

      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竞争力升级既要解决当前行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要考虑到全球工程机械产业格局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及存在的机遇,主要途径有:

      1.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攻克核心技术瓶颈。产品技术水平是制约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中国与它们的平均差距在15年左右,主要表现在产品使用可靠性、整机寿命、外观质量及信息化技术水平。虽然在柴油机等领域中国与国外先进企业开展了合资、合作生产,但关键核心技术和品牌依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中国仍未摆脱“打工式”的加工制造地位。要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困境,必须加大自主研发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克服技术瓶颈,打造自己的品牌。

      2.开展跨国并购重组,补齐短板。采用并购重组等方式收购在本企业某些短板业务上具有优势的企业,可加速技术转移,并实现规模经济,这也是跨国工程机械企业发展中经常采用的战略。虽然工程机械行业整机及零部件厂商高度垄断,行业排位前三名的企业实力很强难以实现并购,但是还有一些边缘性的企业有较好的技术储备,由于市场开拓不力或经营不善,在全球工程机械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处于亏损的边缘,是中国企业收购的理想对象。

      3.拓展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近年来,国内市场需求增速放缓,企业需放眼全球市场。“走出去”战略一方面能够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业务覆盖范围,减少全球需求疲软对行业的冲击,另一方面,国际化战略也能给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

      4.加强售后市场业务建设,结合互联网金融,形成集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业务模式。工程机械产业链除了整机和零部件的生产制造,还有相当一部分附加价值集中在售后市场业务,包括产品营销、租赁、服务支持、产品再创造等。国内企业想要成为国际**企业,必须进行业务结构优化。一是调整业务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改变工业企业以往粗放式生产模式,创新企业管理系统,提倡零库存、高效率的生产理念,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提供金融投资服务,与经销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业务模式,建立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性企业。二是发展融资租赁业务。成立金融租赁部门或投资子公司,发展融资租赁业务,降低应收账款比率,减少坏账风险。

      政策建议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为促进工程机械产业升级,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鼓励开放式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应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解决基础技术薄弱的问题。可以考虑设立科技专项来解决发动机设计、液压件密封、金属热处理等关键问题,提高配套件的质量水平,夯实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产业技术基础。严格保护专利所有权,鼓励自主创新。另外,也要继续鼓励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中心,发挥外资研发的技术外溢效应。

      2.营造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监管体系。由政府牵头,行业协会辅助,制造企业和经销商共同参与,出台自上而下的行业监督管理细则。严格把守行业进入和退出门槛,建立恶性竞争的预警机制,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导市场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以国家资本入股方式,支持鼓励合适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跨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联盟,避免盲目竞争,增强行业竞争力。

      3.加大金融机构支持装备制造业力度。首先要加大对工程机械产业的信贷支持。工程机械是高成本、有一定经营风险的行业,银行往往对工程机械行业持警惕态度,应该在规范信贷审查、加强风险防控的基础上加大信贷支持额度。其次,加强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开发适合不同工程机械公司的信贷产品。*后,扩宽工程机械公司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上市等途径进行直接融资,发行企业债、票据等,发展链式金融、融资租赁,不断创新融资模式。

      4.鼓励企业并购重组,但要对外资机构并购国内企业进行合规审查。鼓励国内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开展并购重组。特别是在当前产能过剩、企业恶性竞争的背景下,通过收购合并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用。另外,还要通过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并购有一定技术含量但当前经营困难的国外整机或零部件制造公司,扩大经营范围,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要允许外国企业参与国内企业的并购重组,但要避免外资企业对自主品牌的恶意收购,需对外资并购进行反垄断审查以及对是否存在恶意收购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问讯。

      5.加大对工程机械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在国内市场萎缩和全球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对于正处于爬坡期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而言,政府支持企业到国际上争夺稀缺的市场资源是非常关键的。一是加大推广工程机械产品,像宣传高铁一样,助力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二是引导和鼓励大的央企、施工单位和其他中国企业在海外施工时,尽量使用“中国制造”工程机械产品,要把中国的设备带到国外去。三是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对产能境外转移给予运输、海关、商检、税收等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四是进一步发挥商业银行和中信保的作用,加强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方便企业在境外更高效地获得资金和承兑担保支持。

    相关资讯
    • 2018年仪器仪表行业增速将达9 这些需求将爆发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2018年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复苏,但不确定性因素始终存在,美国政府美国优先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对[详细]
    • 追赶机器人“四大家族”
        导读:中国国产机器人市占率从2013年的26提升到了2016年的33,三分天下有了国产机器人的一份,但依然是跟跑者。从搬运、码垛、焊接等生产活动,到读报、陪护等生活活动,再到排雷、战斗等军事活动,机器人时代正在来临。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自动化装备。按照应用领域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详细]
    • 机器人智造 从“有”到“好用”
        虽然,像《复仇者联盟》里钢铁侠这样的战斗机器人目前仍旧停留在科幻电影里。但作为20世纪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以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为主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生产等各种领域。其中,工业机器人与工业大规模生产息息相关,能提高效率、削减生产成本、提升品质、降低能耗。从2015年《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开始,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已进入高速的追赶期,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加速向高端产品[详细]
    • 国家资源库先导工程二阶段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培训会议召开
        5月14日至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重庆市举办了“国家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先导工程二阶段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培训会议”,为各省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及经验分享。为了实现“十三五”期间全国重点用能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不低于15、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不低于18的目标,国家发改委开启了“国家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详细]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