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前言
提到联想集团,肯定所有读者都不会陌生,在大众眼中,这个以IT技术起家的知名企业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成就斐然、享誉盛名。从企业发展历程来看,它的一次次成功也着实令人叹为观止,自1996年起,其电脑销量一直位居中国国内市场首位;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 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事业部;2013年,联想电脑销售量升居世界**,成为全球*大的PC生产厂商。2014年10月,联想集团宣布该公司已经完成对摩托罗拉移动的收购。
尽管联想在前进的道路上一直都是顺风顺水,但暗藏的危机总会在汹涌的竞争浪潮中与之不期而遇。自去年开始,越来越多棘手的经营问题逐一浮出水面,首先是企业的各种经营业务陷入业绩下滑的僵局,然后是现任集团总裁杨元庆对集团的部门负责人频繁更换导致管理偏离重心,*后在风口浪尖上毅然选择由“老将”刘军重新掌舵试图力挽狂澜。那么,陆续出现这一系列企业危机的病因究竟从何而来?联想集团在经营和管理上到底有哪些失误与盲区促进了问题的爆发?接下来他们到底该如何迎战再度重返正轨呢?带着诸多疑问,请阅读本期资讯,小编将与亲们一起揭开联想经营危机的神秘面纱,分享那些企业管理上的思考与心得哟!
危机讲解
(一)业务营业额呈下滑趋势
对于业务营业额,用数据进行量化尤为直观。首先根据联想集团截至3月31日的2017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联想集团第四财季实现营收95.7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91.33亿美元增长5%;而归属于联想股东的净利润为1.0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80亿美元锐减41%。综合2017财年全年分析,联想集团总营收为430.35亿美元,同比下滑4%;归属于联想股东的净利润则为5.35亿美元。
其中,整个2017财年,联想集团移动业务的总营收同比下跌10%至77.07亿美元。中国市场之外的营收下滑5.4%,税前利润率下滑1.9%,各方面的下滑趋势无疑令人担忧。
尽管联想集团过去一个财年业绩扭亏为盈,但手机业务经营的亏损已扩大至44亿港元,从整体运营业务考量,它直接导致了集团第四财季出现41%的盈利漏洞,俨然成为联想集团*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难题,处理不当或将导致亏损进一步扩大。
此外,联想集团引以为傲的PC业务近两年也陷入僵局之中,相比其他PC厂商,虽然销售总额在整个市场仍占据优势,但销售增速却趋于平缓,如何进一步加速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与销售率,这对于联想集团也是需要深思熟虑的。
(二)经营业务或存在盲点
随着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的深入研发与普及,传统的PC端逐渐被取代,对于以PC端为主打的联想集团就必须得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以顺应市场需求。为此,早在2014年联想集团斥资29亿美元对老品牌“摩托罗拉”的移动智能手机业务进行了收购,尽管不久前它已花费23亿美元收购了IBM X86服务器硬件及相关服务维护业务,这一行动为PC、移动设备、企业级产品以及联想云服务集团这四大主体业务的规划起到决定性作用。
原本这应该是对联想集团的发展起到推动意义,但事实上移动业务的运营与其从前主打的PC业务存在着些许差异。首先联想拓展移动手机业务的时机便落于人后,在技术把控不娴熟的情况下过于依赖旧有的T、R商业模式,短时间内未达到效果便试图“下猛药”加速进程,这反而自缚手脚迷失了方向;其次是摒弃过去勇于创新的探索理念,并未独立去探索行业的新趋势、新方向和新路径,并开拓新的增量市场,对拓宽全新领域的准备不够充分,自然只能寻着成功者的足迹难以赶超;接下来是产品的重构逻辑转变的黯然失色,因为对手机业务的把控不够深入,便把从前PC端成功的思维强加到手机上,这种不遵循新市场轨迹的尝试无疑的宣告失败;*后是产品定位存在盲区,摩托罗拉在多年前或许无比辉煌,但手机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单纯凭借旧有成功的经验来面对现如今的手机技术研发,这多少有些螳臂当车的味道。
此外,市场的销售业绩也非常好的验证了该业务的不足。在前不久公布的联想第三季度财报中,联想移动业务营收同比下跌23%,为21.85亿美元,处于亏损状态。市场份额方面,介于受到苹果、三星、华为、VIVO等智能手机厂商的影响,第三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