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浪潮锻造中国制造新变局
  • 市场分析
  • 2017-12-22 15:47
  • 来源:中国信息报
  • 标签: 智能 制造 机器人 人工智能 工厂
  •   它们是机械“手臂”,也是灵巧的“乐手”;它们是无言的信息系统,更是精巧的“智能工匠”;它们直接变革了生产流程,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的智慧迈入一个新的时代。

      近期于南京举行的“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一批智能制造的*新应用,更新了以往人们对制造业的印象。中国制造业也在创新、升级与颠覆中,面对新挑战,迎来新变局。

      未来已来:聪明的制造什么样?

      绣花、弹琴、唠嗑、调鸡尾酒……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是智能制造装备在“各显神通”,一系列的操作意味着:快速、精准、协同、感知、自学习。

      “现在使用智能手机复杂程度是当年登月飞行器的几百倍。”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说,*新上市的苹果手机和华为Mate10搭载了人工智能芯片,具备了以往不可想象的强大智能。

      但这只是个开始。谷歌和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已经上路,智能汽车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除了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床,家电、医疗设备、玩具等智能终端已经涌现……智能制造正在从现在的弱人工智能迈向将来的强人工智能。

      注入“智能”的机器,不再仅仅是干“体力活”的力士,而是干“脑力活”的巧匠。

      南京埃斯顿公司的电焊机器人,“手”举焊枪可准确无误对准汽车车身各个点位。“我们通过升级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算法,使其精度能达到0.5毫米,已经应用到多家汽车企业生产线上。”公司电气工程师陈康说,在智能造车工厂,汽车上线前只有底板和框架,随导轨前行,门框、顶盖、天窗等由机器人一次焊接完成。

      购物不仅是简单的“选东西”,你还可以直接向工厂下单,参与产品交互和设计,工厂直接发货给你——海尔的COSMO定制平台,实现了研发、制造流程和营销方式的颠覆式创新。

      达闼科技推出的“安保机器人”,可以在工厂、社区自主巡逻、实时视频、环境监控。这种新型的云端机器人,不仅将传感器、驱动等硬件放在机器人“身上”,还可以将机器人的“认知系统”放在云端,赋予机器人灵敏的“听、说、看、动”能力。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数字经济首席科学家乔治•韦斯特曼认为,国际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首先是在生产中机器被更大范围、更高程度地联系到一起了,其次是机器人发挥了更好的作用,通过人工智能去优化产品。

      能级再提升:产业变革“制造”新优势

      当前,生产线、车间、工厂的智能升级,正推动智能制造阔步向前。

      人们熟知的“可穿戴设备”,不仅适用于人体,还可应用于工业设备。由苏芯物联设计的“苏芯魔盒”,能直接监测设备温度、震动、能耗等状态,参数一旦偏离标准值,大数据平台就能发出警报,对于传统制造企业来说,可以降低70%的停机时间、延长30%的设备寿命、节省10%的耗能。

      周济表示,近年来,各地加大推进“机器换人”、数字化改造、企业上云,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大大提高,企业的需求极为迫切,发展势头极为迅猛。

      变化还在继续。

      “复兴号是中国制造的典型代表,它满足了监测智能化、决策智能化、用户体验智能化等特点。能够让用户在车上进行上网、购物、娱乐、社交等,充分体验旅行的快乐、便捷和舒适。”中车集团董事长刘化龙表示,打造以客户为主的智能列车生态圈,是轨道交通行业新生态的组成部分,正在走向全球市场。

      以智能服务为核心的产业模式变革,大幅改善了用户体验和生产效率。海尔的COSMOPlat的互联工厂模式,实现了研发、制造流程和营销方式的颠覆式创新,使生产效率提升了60%,不入库率实现68%。

      “依托3亿用户,每一个需求都可以通过平台来快速配置资源。”海尔集团行业经理马元业说,今后3-5年,他们将重点在服装、家电、家居等行业推广应用规模定制化制造新模式,形成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新优势。

      随着新一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智能制造云和工业智能网也在实现质的飞跃。

      华为EC-IOT边缘计算面对行业智能化挑战,完成网络资源、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智能编排,使制造过程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西门子预计明年4月在中国市场推出工业云,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融入产品周期。

      大而不强:制造掣肘如何破解?

      在全球范围内,一场以智能制造为主题“竞赛”早已启幕。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希望依靠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制造革命,构建新动能、新优势。

      近期发布的《中国智能制造绿皮书》显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我国制造业整体上还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距离发达工业化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在智能制造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标准建设、企业发展路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智能制造发展人才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

      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部分企业也坦承,瑞士的ABB等四大巨头在中国市场总份额超过60%,垄断优势显著,国产工业机器人虽然在奋力追赶,但差距仍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尚未形成气候。

      菲尼克斯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顾建章认为,人才、教育及产学研机制,将会成为中国智能制造*大的瓶颈,因此要注重实现“人才的4.0”。

      “目前更多的只是数字化网络化阶段的智能工厂,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应用,今后20年,中国企业将要向自学习、自适应、自控制的新一代智能工厂进军。”周济表示,推动智能制造目的在于产业升级,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典型示范,停留在部分制造环节或者领域,要着眼于大企业、各个行业和整个制造企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工信部副部长刘利华指出,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主攻方向,也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由于不同地区、行业、企业的基础条件、发展环境不同,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深入贯彻党的精神,按照《中国制造2025》总体部署,我国将继续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实施,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装备,夯实发展基础,完善生态体系,推动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模式升级,加快形成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刘利华说。

    推荐文章
    相关资讯
    • 2018年仪器仪表行业增速将达9 这些需求将爆发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2018年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复苏,但不确定性因素始终存在,美国政府美国优先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对[详细]
    • 追赶机器人“四大家族”
        导读:中国国产机器人市占率从2013年的26提升到了2016年的33,三分天下有了国产机器人的一份,但依然是跟跑者。从搬运、码垛、焊接等生产活动,到读报、陪护等生活活动,再到排雷、战斗等军事活动,机器人时代正在来临。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自动化装备。按照应用领域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详细]
    • 机器人智造 从“有”到“好用”
        虽然,像《复仇者联盟》里钢铁侠这样的战斗机器人目前仍旧停留在科幻电影里。但作为20世纪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以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为主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生产等各种领域。其中,工业机器人与工业大规模生产息息相关,能提高效率、削减生产成本、提升品质、降低能耗。从2015年《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开始,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已进入高速的追赶期,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加速向高端产品[详细]
    • 国家资源库先导工程二阶段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培训会议召开
        5月14日至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重庆市举办了“国家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先导工程二阶段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培训会议”,为各省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及经验分享。为了实现“十三五”期间全国重点用能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不低于15、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不低于18的目标,国家发改委开启了“国家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详细]




    点击加载更多